2009年第九期《中国特色》
采访人_术术 被采访人_叶大鹰
叶大鹰,知名导演,又名叶缨,名将叶挺之孙。1981年考入西安电影制片厂学表演。1984年考入导演进修班。执导电影《红樱桃》、《红色恋人》、《大喘气》、《地球上有个王家庄》。电视剧《走过幸福》、《西安事变》、《陈赓将军》等。在徐静蕾执导的电影《我和爸爸》中扮演“爸爸”一角。
在这部电影里天安门是绝对主角
一直到这个片子结束,所有人都在天安门前留影
讲的就是在天安门60年来上下左右这点事
《天安门》缘起于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
主持人:电影《天安门》和它的名字带给人们的想象差距颇大,是一部讲述小人物装修设计了开国大典天安门的故事,这其中还包含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而不是记录了天安门成为今天的天安门的大历史过程。特别是天安门上的红灯笼,大家想不到它几经周折,是由一个以前宫里的老艺人蔺爷爷扎成的。
叶大鹰:我有拍这个电影的想法,是因为听到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是演员田华和爱人苏凡的故事。一对恋人,经历革命的生死周折,终于在1949月9月2号晚上结婚,大家正准备闹洞房,聂荣臻元帅的汽车来了,丈夫苏凡接受紧急任务要去设计装修10月1号晚上举行开国大典的天安门。
现在的很多主旋律电影都是任务先行,是需要先行,是一个节日的需要,是一个纪念日的需要,是一个领导的需要,是什么任务的需要。我的出发点不是这样,我拍的是一个文艺片。文艺片跟商业片、跟所谓的主旋律影片最大的区别在于—所有的文艺片古往今来都是先讲人的故事。从《红樱桃》到《红色恋人》到《天安门》全都是讲人的故事,我甚至把天安门都当成人去看,它才是有人性的。我这么一说,观众会忽然觉得,你眼里的天安门是不一样的。我敢保证所有看过《天安门》的人,一路过天安门就能想起我的这个故事。
主持人:《天安门》作为《红樱桃》、《红色恋人》之后“红色三部曲”的第三部,为什么没有延续前两部电影名字,取一个“红”字相关的名字?而《天安门》这个名字,极容易让观众和传统意义的大历史叙事的主旋律电影混淆。
叶大鹰:原来片名考虑过叫《红》,也考虑过叫《解放》,后来各方意见选了《天安门》这个名字。就我个人来说也很矛盾,我也觉得《天安门》挺响的,也很切题。我跟投资人中影集团的韩三平的出发点特别一致,我们都有红色家庭背景,我们的红色情结都在这儿,我们对解放是有感情的。我们不在乎这部电影是不是赚钱,我们想拍一部万民同庆建国的电影。这个片子到现在我还觉得应该叫《天安门》。但我确实没有想到,大家的习惯思维会造成这么大的灾难,大家常说的主旋律在人们心目当中有这么的根深蒂固,你一沾主旋律,人家就先排斥你,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主持人:《天安门》票房非常惨淡,我觉得跟宣传不到位也是很有关系的,几乎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另外一部中影集团明星云集的片子《建国大业》上去了。
叶大鹰:我非常理解韩三平的做法,他在那个位置上,全力宣传《建国大业》是正常的,只是我觉得用力过猛以后那个劲儿会反弹打到自己脸上,因为他忽视了《建国大业》在创作上的种种不足。他使用明星,使用的手段、操作上都对,但纯讲电影,明星只算创作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这个电影似乎就没什么可讲的了。观众进了电影院,出来以后会说什么呢?
从我眼前的得失来说,作为导演我当然也希望我的电影拍出来就火,票房就大卖,我在博客上也表达过这个美好的愿望。但这个时代观众对《天安门》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今天必须得承认这个事实。对我个人说,我讲述了一个关于天安门巨牛的传说,我之前没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我编的,从我这里开始所有的人都会知道天安门有这样一个故事,这已经让我非常满足。我只问看过的人感动不感动,所有在网上骂我们的人,大多数都没看过电影。这一点我特自信,85%看过这个电影的人都激动、感动。
具体说到这部电影的拍摄,《天安门》有很多第一次,最值得说的是:用通俗的语言来说,毛主席真人第一次出镜是从《天安门》开始的,从技术层面来说这是电影史上第一次用数字技术再现毛主席的银幕形象。从社会层面来说,在祖国六十华诞之际把开国领袖毛主席请来参加我们的庆典活动,这个意义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电影本身。用夸张点的戏剧语言来说:毛主席是我们《天安门》剧组“请”来的,这一点我们特别自豪!
我们的主角是天安门,我们的主题是人民万岁,我们的明星是毛主席。
我们第一次用幽默的贺岁片方式拍献礼片。
第一次用数字技术再现49年前的北京城。
第一次再现49年开国大典30万人挥舞红旗的视觉奇观和震耳欲聋呼喊“毛主席万岁”的声音。
这些都是所有观众在其他电影中从没见到听到过的……
评论